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异科师生情感联结,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集体归属感,5月28日,异科导师王宝珠与石钏在别都书院朋辈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了“粽叶裹温情,成长共相伴”端午节主题活动,共17名同学参与其中。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师生协作包粽子的形式,传递关怀与支持,共话成长未来。
活动伊始,老师们阐述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展示了精心准备的材料,包括糯米、粽叶、蜜枣和豆沙等。导师们鼓励同学们尽情参与,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到包粽子的过程中。

随后,师生们分组协作,粽香伴着笑声,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粽派对开始了,从折粽叶、填馅料到缠线捆扎,互相学习、默契配合。导师们则穿梭于各组之间,一边指导手法,一边与同学们畅谈学业规划、校园生活与恋爱趣事。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甜香交织中,师生们不仅完成了形态各异的粽子作品——三角粽、四角粽、馒头粽,更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了期末复习方法、时间管理心得,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导师们结合自身经验给予建议,传递了亦师亦友的关怀。

活动尾声,大家围坐在一起,满心期待地共同品尝劳动成果,虽然粽子形状不太标准,但同学们都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品尝着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一边分享着活动中的趣事和收获,欢声笑语在交流中心里回荡。王老师笑着说:“自己包的粽子,味道就是不一样!”石老师也鼓励大家:“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以后我们继续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体验中学习。”

此次活动以端午节为契机,将文化传承、劳动教育、师生互动自然融合,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更让同学们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粽香袅袅中,师生情谊与文化自信悄然生根,让大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共同成长。
师生感想:
第一次和异科导师一起包粽子,整个过程既新鲜又暖心!原本以为包粽子是件简单的事,没想到折粽叶时就差点“翻车”,好在老师和同学耐心教我,看着手中歪歪扭扭的粽叶逐渐裹住糯米和蜜枣,那种成就感特别真实。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自己包的粽子时,那种劳动后的满足感和师生间的融洽氛围,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可触,也让我对校园生活多了一份归属感。
北山书院/淬炼商学院 付小丽
这次“粽叶裹温情”的端午活动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和有意义!第一次尝试包粽子,从手忙脚乱到慢慢掌握技巧,折叶、填米、捆扎,虽然成品形状千奇百怪,但过程充满欢声笑语。王老师和石老师不仅耐心指导我们包粽子,更在轻松的氛围里和我们聊学习、聊生活、甚至分享恋爱趣事,感觉就像朋友一样亲近。围坐在一起品尝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那份香甜是独一无二的。活动不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魅力,理解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让我深深体会到来自异科导师和同学们的真挚情谊。这种在劳动和欢笑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感觉真好,归属感满满!
鱼城书院/淬炼商学院 黎霜
组织这次端午共聚活动,初衷是将文化传承、劳动实践与师生情谊自然融合。看到同学们从初学包粽子时的生涩笨拙,到逐渐熟练并创意频出(三角粽、四角粽、馒头粽各显神通),在粽叶清香与糯米甜香交织中,那份专注与快乐令人欣慰。活动期间穿梭于小组间,解答学业困惑,分享时间管理心得,探讨未来规划,分享恋爱经验,甚至轻松畅谈校园生活点滴,真正实现了亦师亦友的互动。粽香袅袅中,师生情感得以深化,文化认同悄然生根,共同成长的目标在温馨互动中得以实现,这正是异科导师工作的价值所在。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花果书院 王宝珠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当看到同学们从最初折粽叶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相互协作包出形态各异的粽子,那份专注与热情让人动容。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同学们坐一起包粽子,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他们畅谈学业规划和生活趣事,在这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师生间的距离在无形中拉近,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了他们成长路上的倾听者与陪伴者。未来,我们定会继续策划这样有温度的活动,让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情感联结中自然发生。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北山书院 石钏
撰稿:王宝珠、石钏
摄图:王宝珠、石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