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教师案例开发与教学融合能力,2025年10月15日下午14:30,基础教研室在5教三楼党员活动室组织开展商业故事案例集融入课堂教学经验分享会。各位教师围绕《中小企业商业故事案例集(第一辑)》一书,从案例选择、课堂应用、案例撰写等角度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实践心得。
首先,廖林老师以《新商科案例分析》课程为例,指出案例教学需摒弃直接给答案的模式。她通过“企业产品滞销”等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其自主剖析降价、更新产品等初步方案背后的风险与成本。她特别指出,《中小企业商业故事案例集(第一辑)》中的案例因其真实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未来职场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本能。
袁黎黎老师也提出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她会提前发放案例让学生预读,课堂上采用随机分组、针对性讨论与代表发言的形式,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最终引导学生站在企业老板的全局视角提出解决方案,确保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思维升华。

陈郑老师分享的是他参与撰写的《珍爱:品牌人格化,小红书里著文章》案例,该案例源于校企合作,并荣获首届全国中小企业品牌营销案例征集公益大奖的最佳数字化营销奖。他详细分析了该企业选择小红书平台进行营销的核心原因:目标用户与平台女性、宝妈群体高度契合;平台的图文、短视频“种草”模式易于打造人格化IP,实现情感共鸣;平台的数据工具使营销效果可量化,为学生理解新媒体营销提供了绝佳范本。
杨鸿杰老师则以《荷韵糖香——传统老字号的品牌年轻化创新之路》案例,展示了案例的强大延展性。该案例可灵活与《宏微观经济学》、《新商科案例分析》、《应用统计学》等多门课程在市场竞争、品牌数字化、市场调查等多个知识点上相结合,让学生系统性理解传统品牌的创新全貌。她同时指出,案例中传统到创新的挑战,与课堂改革及教师自身发展存在共通之处,极具借鉴价值。

谭红英老师与李姮老师均以《兼职成帮凶:来自张三的困惑》案例为例,将帮信罪融入《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谭红英老师在《经济法》课堂中除了运用案例谈论的教学方式,还引入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多视角剖析案件,培养法律思维。李姮老师则将该案例与《经济法》课堂中的无效合同知识点相结合,并指出其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法律风险意识的绝佳思政切入点。
卫晨熙老师分享了自己将《科创政策AI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案例引入《应用统计学》课堂的经验,她将回归分析的理论公式与案例企业提供的真实用户数据样本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深刻掌握了回归分析这一核心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场景,更亲身体验了如何用数据工具解决真实的商业问题。

其次,在案例撰写方面,郝文慧老师结合自己撰写挂职锻炼企业案例的经验,充分肯定了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并总结了三大核心建议:一是强化故事的冲突性与可读性;二是补充营销、人力等具体数据,增强真实性;三是用一条清晰主线串联内容,避免割裂,并善用小标题、时间脉络与附录。她同时强调,教学说明中的问题设计需层层递进,贴合课程目标。
陈俊宇老师则从另一角度补充,建议案例开发应聚焦于挖掘企业发展中的真实困难与矛盾以制造冲突、吸引兴趣,同时关注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可迁移的案例写作灵感。

会议最后,教研室主任李邓金老师对本次分享会进行总结,并对后续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结合实战型商学院建设强调了案例撰写和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鼓励老师们积极从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实战项目等商科特色项目中寻找突破口来开发案例,并将案例集中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

此次分享会为教师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系统梳理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激发了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未来,随着我校案例库建设的持续深入,案例教学必将在各学科得到更广泛应用,为培养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强支撑。
图文:李敏嘉
(淬炼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