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基础教研室于2025年2月24日到2025年4月25日开展了第一批次磨课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李邓金主持,第一批次磨课教师张成姣、谭红英、刘璐遥及其《应用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三门课程的课程团队教师参与。

3月12日,基础教研室在五教3楼党员活动室开展了磨课启动仪式,教研室主任李邓金给大家详细阐述了本次磨课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本次磨课活动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李老师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需求,通过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试讲、同行互评、总结反思和深化完善等环节确保磨课的有效开展。

在具体的磨课活动开展过程中,张成姣老师以《应用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中的“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两兄弟的不同分工”作为磨课内容,开启了一场精益求精的教学探索之旅。2月27日,张老师便着手收集课题相关资料,为后续教学筹备丰富素材。3月19日,课程组开展集体备课,老师们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学生学情等展开深入研讨,碰撞思维火花,优化教学方案。3月26日,第一次磨课正式进行,课程组教师认真听张老师课程,课后从教学环节、学生反馈等多维度进行建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4月2日、4月9日,第二、三次磨课相继开展,课程组及同行参与听课,在更广泛的视角下审视教学过程,进一步围绕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深入反思,不断完善教学细节。通过多次磨课,张成姣老师在教学中能以生动案例剖析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在不同统计情境下的应用差异,有效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此次系列磨课活动,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打磨,更是对OBE理念的有力践行,为提升应用统计学教学水平、推动课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谭红英老师以《宏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选择中的“消费者均衡”作为磨课内容,在3月26日与课程团队在5403针对学生学情、磨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思政内容等进行了集体备课,进一步完善了消费者均衡内容的教学设计;基于集体备课的内容,在4月9日、4月16日谭红英老师与课程团队分别在5505和5105开展了消费者均衡内容的试讲与课堂讲授,课程团队教师针对教学环节、案例与理论的结合、学生的表现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通过整个磨课过程,谭老师能够结合大学生日常消费案例和图形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消费者均衡过程的实现以及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推导,并通过校园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校园贷前后消费者均衡时的效用变化,不仅让学生掌握消费者均衡的理论内容及其应用,更加深了学生对理性消费和合理消费的认识。

刘璐遥老师以《经济法》第二章民法典——合同编中“撤销还是不撤销”作为磨课内容。3月26日,刘老师与课程组老师分享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思政点。此次研讨为如何更好地讲授“撤销还是不撤销”奠定了基础。4月8日与4月16日,刘璐遥老师分别在5204与4105教室开展两次磨课。课程组老师也针对案例如何与知识点融合、理论如何衔接实操、学生的表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本次磨课中,刘老师将琐碎的民法典法条串成两条线即撤销线与不撤销线,引出撤销权的消灭、证据的收集、违约金的计算、格式合同的特殊规定等知识点。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不仅习得了法律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法律分析能力以及加深了自身对“公平”“严谨”“法律调控”的进一步认知。

最后,基础教研室于4月23日在5教5楼办公室开展了集体磨课总结会,三位老师分别针对此次磨课活动中的教学心得和感悟进行了分享。张成姣老师认为磨课,是一场与教学深度对话的修行,更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叩问与坚守。作为教师,每一次磨课都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过程虽充满艰辛,但收获的喜悦与成长的蜕变,让这一切都变得意义非凡;谭红英老师认为教学内容一定要以OBE理念为指导,并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用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刘璐遥老师也认为课程应该紧抓以学生为中心,带给学生“听得懂、有意思、觉得好、用得着”的感觉。
通过此次磨课活动的开展,各课程团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未来,基础教研室将持续开展磨课活动,深化课程改革,为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图文:谭红英、刘璐遥、张成姣
(淬炼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