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阳光洒满重庆市合川区三庙镇的田野,稻浪翻滚间,身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挽起裤脚、踏入水田,用双手触摸泥土的温度,用镜头捕捉稻禾的生长轨迹。

碧稻连波 共生绘生机
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如鹰隼般掠过三庙镇的万亩稻田,《一粒米的故事》就此开篇,从高空俯瞰,这片“绿毯”的壮阔与精妙尽收眼底。
百米高空,田埂如线,勾勒出稻鳖共生系统的宏大棋盘,展现人与自然的规划智慧;俯冲低飞时,镜头捕捉到稻叶露珠的晶莹、甲鱼在稻荫下巡游的灵动,揭示“水稻为房,鳖作肥”的生态默契。志愿者在日志中写道:“无需农药的田野,藏着自然最精妙的算法,我们的镜头,就是解码器。”夕阳熔金,为翻滚的稻浪镀上辉煌。这帧由无人机捕捉的“金色基因图谱”,无声宣告着三庙稻米自然天成。


劳作藏温情 身影印心间
当无人机镜头温柔下沉,焦点对准了田埂间一对古稀老人,《一粒米的故事》最动人的篇章,不在预设脚本,而在泥土的温度与掌心的沟壑。
促进团成员们没有打扰,只是远远架设摄像机。镜头里,爷爷奶奶躬身除草,手指精准捻动杂草根部,每一次直腰捶背,汗珠滑落,都是土地对耕耘者最直接的回应。视线相汇间促就了瞬间的永恒:一句“爷爷奶奶,看这边!”,老人抬首,沟壑纵横的脸庞绽开笑意,沾满泥土的手向镜头轻挥。这定格的挥手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农作智慧。


稻熟催金浪 精工出好米
金秋时节,镜头追随饱满的稻穗,开启了“一粒米”从田野到餐桌的精密转化之旅,为《一粒米的故事》书写科技赋能的终章。
阳光下摊晒的金色瀑布,清杂去石设备的高效筛选,直至送入现代化加工厂。镜头化身“质检员”,记录下生产线的严谨,脱壳机轻旋,褪去金黄铠甲,露出糙米的质朴。快剪镜头与机械运转的韵律交织,奏响一首“科技赋能品质”的现代田园诗。这不仅是加工,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极致尊重与升华。



这场“三下乡”之旅,不仅让三庙镇的稻米故事传遍四方,更让青年学子明白: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既需要记录者的镜头,更需要参与者的脚步。正如志愿者们在总结中写道:“当我们站在稻田里仰望航拍镜头时,看到的不仅是绿色的波浪,更是金色的希望——而这份希望,正等着我们用青春去浇灌。

淬炼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供稿
(撰稿:叶丹 拍摄:杨惠地 翟诗韵 三庙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