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活动

【志愿服务】探秘情郎村·三韵共生辉——淬炼商学院“禾粒云·黔乡踏迹”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day14

时间:2025-07-16 10:26 浏览:

  在凯里市的层峦叠嶂间,舟溪镇情郎村如同一册被时光浸润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沉淀。这里,千年楠木在风中低语,苗族民俗在岁月里流转,古法造纸在指尖延续。2025年7月14日,“禾粒云·黔乡踏迹”实践团循着山水脉络走进村落,以志愿行动为笔,为这份独特的“村味”添墨增彩,让藏在深山中的故事飘向更远的天地。

楠木守岁  绿意传情

情郎村的楠木古树群,是时光馈赠的珍贵遗产。作为国家二级保护的渐危树种,这片楠木群平均树高29.4米,树龄介于50至600年之间,是凯里市仅存的楠木古树资源。楠木群扎根于大寨片区的沃土,枝干遒劲,绿叶如盖,见证着村落的岁月流转。

实践团成员化身“古树守护者”,沿着林间小径仔细巡查。成员们对照《贵州省绿化条例》,协助村干部记录每株古树的生长状态:测量树干周长、检查枝叶健康、清理树基周边的杂草与垃圾。遇到树干上的细微损伤,成员们便用专业工具轻轻清理伤口,涂抹保护药剂;发现缠绕树干的藤蔓,就小心翼翼地剥离,避免其争夺古树养分。此外,成员们还在古树群周边设置了醒目的保护标识牌,用通俗的文字介绍楠木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引导游客文明观赏。

民宿焕彩  风情永驻

情郎村的特色民宿,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缩影。由老木屋改造的民宿,保留了吊脚楼的飞檐翘角与原木肌理,屋内却藏着现代舒适的巧思——侗族蓝靛染布制成的窗帘随风轻摆,苗族银饰纹样的木雕挂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公共区域的火塘被改造成下沉式茶座,既保留乡愁记忆,又适配现代旅居需求。

实践团成员们化身民宿“焕新助手”,跟着老板学习民族元素的场景布置。成员们用竹编簸箕装上晒干的稻穗与干辣椒,挂在玄关处营造农家氛围;将苗族刺绣的靠垫按色彩渐变排列在沙发上,让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匠心;还帮着调试民宿的直播设备,用镜头带网友“云逛”客房,展示窗外的楠木群与庭院里的三角梅,让远方游客隔着屏幕也能感受“推窗见景、出门遇俗”的惬意。

古法造纸  匠心焕彩

情郎村的古法造纸技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见证。村民们沿用传统工艺,以当地竹子为原料,经过浸泡、捣碎、抄纸、晾晒等多道工序,造出的纸张质地绵密,带着草木的清香,既是生活用具,也是文化载体。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传承助手”,跟着造纸匠人学习技艺。成员们清晨上山采集鲜嫩竹材,协助将竹子浸泡在石灰水中软化;在捣浆环节,抡起木槌反复捶打纤维,直到竹料变成细腻的纸浆;在抄纸步骤,成员们屏住呼吸,手持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让纤维均匀附着,再小心翼翼地将湿纸取下晾晒。此外,成员们还发挥创意,在古法纸张上绘制苗族图腾,制作成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造纸过程,让这项古老技艺被更多人知晓。

此次情郎村之行,实践团的脚步踏过古树浓荫、民俗工坊与造纸作坊,用双手守护传承,用镜头定格美好。从楠木古树的生态守护到民俗技艺的活态记录,再到古法造纸的创意焕新,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之力架起桥梁,让村落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被更多人看见。未来,“禾粒云·黔乡踏迹”实践团将持续梳理实践成果,通过线上推广、文创开发等方式,让情郎村的“楠木绿”“民俗红”“纸韵白”交织成更动人的乡村画卷,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文旅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淬炼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供稿

(撰稿:唐铭  图片:刘春秀  谭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