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民族村落振兴路径,解码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密码,淬炼商学院“禾粒云·黔乡踏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3日在贵州省凯里市情郎村开展了多维交织、扎根实地的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穿梭于青石巷道,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乡土肌理,以对话形式叩问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振兴密码。

农舍话桑麻 村墟问稻粱
“现在种稻子省心多咯,镇上农技站常来指导,种子也是改良过的,亩产比十年前高了两百多斤!” 坐在自家堂屋的竹椅上,吴大妈边剥着玉米边笑着说。踏入情郎村,实践团成员分散至村落各处,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到农田耕种的时节规划,再到对乡村发展的期望与困惑,成员们认真聆听并详细记录着每一个话题。村民们质朴的话语里,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在深入交流中,成员们深切体悟到乡村生活的醇厚底蕴与蓬勃生机,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跃动的发展脉搏。


古法传蓝靛 侗布展风华
情郎村作为拥有独特侗族文化的村落,蓝靛染技艺在这里源远流长。实践团成员来到晾晒染布的场地,上前与正在晾晒染布的居民深入攀谈,村民张女士提到:“这蓝靛草啊,得选雨季刚过的嫩株,采回来先泡水三天,再加石灰发酵二十天,发酵时得天天翻搅,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 张女士指着身旁装满蓝靛染料的陶缸,向实践团成员细细讲解,从原材料的采集、发酵,到染色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工艺流程,用镜头定格传统技艺的魅力,助力这份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农房拓新境 乡宿载侗风
推开民宿的古朴院门,老板正忙着擦拭门廊上的侗族木雕。这座由闲置农房改造的民宿,保留了原木结构与雕花窗棂,又添置了现代卫浴与智能家居。“改造时特意保留了老火塘,客人就爱围在这儿烤火聊天;床单被套都是村民们染的侗布,好多客人说住这儿像‘住进了侗族故事里’。” 老板笑着介绍。从客源拓展到文化融合,民宿发展的每一步规划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实践团深度剖析运营模式,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积累宝贵案例。


此次情郎村调研,实践团以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深度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实践团用专业视角捕捉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既关注村民生活的烟火日常,又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兴产业创新,力求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方案,让青春智慧在黔乡大地绽放绚丽之花。

淬炼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供稿
(撰稿:严定坤 图片:付龙浩 谭佳鑫 刘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