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通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 |
| 课程编号 |
|
撰写人 | (课程负责人) | 制(修)订时间 | 2025年2月 |
总学分/总学时 | 3/48(理论:2/32;实践:1/16) |
适用专业 |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选修课 □全校任选课 |
先修课程 |
|
后续课程 |
|
制(修)订组长 | (教研室主任) | 审定组长 | (教学副院长(副主任)) |
课程简介 | (含课程性质定位、课程内容简介等,200-300字)
|
二、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矩阵图”,本课程实现下列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1:……。实现对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指标点1.2的支撑。(注:如无毕业要求指标点,则写毕业要求;如有毕业要求指标点,则写指标点,下同)
课程目标2:……。实现对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指标点1.2的支撑。
课程目标3:……。实现对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指标点3.1的支撑。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没有毕业要求指标点,则删除此列)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此处罗列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指标点1.2:……(此处罗列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1.2) | 课程目标1 |
毕业要求1:……(此处罗列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指标点1.2:……(此处罗列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1.2) | 课程目标2 |
毕业要求3:……(此处罗列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指标点3.1:……(此处罗列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3.1) | 课程目标3 |
(注:课程目标应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清晰对接,目标内涵应体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并能与课程内容相衔接。注意适当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逻辑关系应该是一对一或多对一,即一个课程目标对应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或者两个及以上课程目标对应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而不应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课程目标一般3-5个。)
(通识课程、商科课程、公共课程(含全校任选课)、学科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该部分尽量对照各专业毕业要求,可采用如下方式:)
本课程实现下列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 |
(综合描述某种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 |
| 课程目标2 |
| 课程目标3 |
三、课程内容
(一)理论部分(如没有随课实验,该标题删除)
第一章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一、××××
二、××××
第二节 ××××
……
(列出二级教学内容。“章”“节”等只是示例,根据实际填写。)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如无教学难点,此处写“无”)
学习产出:(即学习目标,一般为:了解……理解……掌握……具备……能力/能够……)
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主要写亮点,避免各章千篇一律)
课程思政:(有就写,没有就删除,但(整门课程的)理论部分必须有课程思政)
对应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第二章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一、××××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无。
学习产出:
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
对应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
(注意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应先有教学大纲,再选用内容、结构与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教材,以便有效支持教学大纲的执行。所以教学内容的章节号应连续,而不应按照教材的章节号进行编写,如教学内容的第二章是教材的第四章,此处就不能写为“第四章”。)
(二)实验部分(若无此项,则删除该标题)
实验一 ××××(××学时)
实验内容:××××××××
实验类型:(认知型(即感知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尽量在这几个类型中选择,确实有其他特殊的实验类型可单独命名)
学习产出:
主要仪器设备:
课程思政:(有就写,没有就删除,但(整门课程的)实验部分必须有课程思政)
对应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环节及学时 |
讲授 | 讨论 | 展示 | 习题 | 实验 | 合计 |
1 | 第一章 ×××× (按照章或学习单元的标题列出主要内容) | 2 |
|
|
| 2 | 4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
5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
|
8 | 复习 | 2 |
|
|
|
|
|
合计 | 28 | 2 | 1 | 1 | 16 | 48 |
(注:除讲授、实验(有随课实验的),不限于讨论、展示、习题等教学环节,仅为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学时数可以是0.5的倍数(含1倍,即0.5学时)。是否有复习课按需填写,复习课不用出现在“三、课程内容”中。)
五、考核评价方式及基本要求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即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即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0%)(有随课实验则写,无则不写),各部分所占分值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过程性考核 | 终结性考核 | 实验 | 分值 |
课程目标1 | 10 |
| 5 | 15 |
课程目标2 | 20 | 30 | 5 | 55 |
课程目标3 | 10 | 10 | 10 | 30 |
合计 | 30 | 50 | 20 | 100 |
各部分的评价方式及基本要求如下:
1.过程性考核成绩
过程性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30%,由出勤(占××%)、课堂讨论(占××%)、课堂作业(占××%)、课堂测试(占××%)、课后作业(占××%)、期中考试(占××%)、大作业(占××%)、实物制作(占××%)、调研报告(占××%)、调查问卷(占××%)、在线学习(占××%)、课堂笔记(占××%)构成。(不限于上述形式。建议:①原则上不少于4种形式;②降低出勤的占比,原则上不超过15%)
2.终结性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50%,对应课程目标2、3的评价。终结性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开卷)/考查(课程报告、论文、调查报告、大作业等)。
3.实验成绩(有就写,没有就删除)
实验成绩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20%,其中,实验一占××%,实验二占××%,……。/其中,实操占××%,××占××%,……。
(鼓励如下更详细的描述,具体可参考网上各类基于OBE理念的优秀教学大纲。)
五、考核评价方式及基本要求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即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即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0%)(有随课实验则写,无则不写),各部分所占分值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 过程性考核 | 终结性 考核 | 实验 | 分值 |
自主 学习 | 课后 作业 | 课堂 测试 | 合作 学习 |
课程目标1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课程目标4 |
|
|
|
|
|
|
|
课程目标5 |
|
|
|
|
|
|
|
合计 | 5 | 10 | 10 | 10 | 50 | 15 | 100 |
各部分的评价方式及基本要求如下:
1.过程性考核成绩
过程性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30%,由出勤(占××%)、课堂讨论(占××%)、课堂作业(占××%)、课堂测试(占××%)、课后作业(占××%)、期中考试(占××%)、大作业(占××%)、实物制作(占××%)、调研报告(占××%)、调查问卷(占××%)、在线学习(占××%)、课堂笔记(占××%)构成。(不限于上述形式。建议:①原则上不少于4种形式;②降低出勤的占比,原则上不超过15%)
(1)自主学习评价(5%)
学生在在线教学平台(学习通)中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系统记录其学习经历,主要包括观看视频、参与答疑等。期末收集所有学生的学习数据,以完成所有要求的学习项目为满分,按比例折算出学生的得分。这部分成绩满分5分,体现课程目标5。对部分不需要依赖平台中资源即可达到课前自主学习目标的同学,经申请并由教师面试同意后,可以不必按统一要求自主学习,这部分成绩记满分。
(2)课后作业(10%)
每学期每班布置3次以上纸质作业,必须使用正规的作业纸,学生独立完成;几次作业取平均分为课程作业成绩。这部分成绩满分10分,体现课程目标2、3。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和评分。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
课程目标 | 分值 | 优秀(9-10分) | 合格(6-7分) | 评价方法 |
课程目标2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注:本表只给出优秀和合格标准的描述,其余中间等级可由评阅者自行把握,是一种简化的写法,便于师生阅读,但也存在标准不够详尽的弊端。可以给出更多等级,以提高评价的效度。
(3)课堂测试(10%)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每堂课或各单元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内的参与程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内测试可采用选择、判断等形式,具体测试内容由任课教师选定,由在线教学平台自动判分。几次测试取平均分为课堂测试成绩。这部分成绩满分10分,体现课程目标2、3。
(4)合作学习评价(10%)
合作学习评价针对学生在团队中承担个人责任、利用合作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这部分成绩满分10分,体现课程目标4。在课堂活动开展团队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全班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开展指导,同时记录同学们的表现情况。教师首先关注团队的整体表现,从中发现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以及需要推动参与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外在表现行为做出判断,也需要主动找学生谈论其参与团队工作的情况和想法,既对学生参与团队工作开展指导,也作为准确判断学生状态提供补充信息的手段。合作学习评价标准见下表:
课程目标 | 优秀 (9-10分) | 良好 (7-8分) | 合格 (6分) | 不合格 (1-5分) | 不得分 (0分) |
课程目标4 | 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密切交流,能协调团队成员分工并完成任务;对任务有独特看法,或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 积极参加讨论和合作,完成团队分工中确定的任务;针对任务能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或给出正确答案 | 参加讨论和合作,在团队工作中有贡献,能正确回答问题,或能阐明得到结论的理由 | 团队活动时间做与任务无关的事情,谈论与任务无关的话题;或者只局限于听和看,对团队工作无贡献 | 无故缺席团队活动3次及以上 |
2.终结性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50%,对应课程目标2、3的评价。终结性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开卷)/考查(课程报告、论文、调查报告、大作业等)。
出题要点见下表:
3.实验成绩(有就写,没有就删除)
实验成绩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20%,其中,实验一占××%,实验二占××%,……。/其中,实操占××%,××占××%,……。
六、课程资源
(一)参考教材
(请注明教材名称、教材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信息)
《流体传动与控制》,曹玉平、阎祥安主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二)线上资源
(请注明课程资源平台及网址链接)
《工程材料学》,网址链接:
http://www.icourse163.org/spoc/course/XATU-1206622833?tid=1206955275。
(三)其他参考资料(有就写,没有就删除该标题)
(红色字体为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填写时请改为黑色字体;加括号的蓝色字体为说明,填写时请删除。)
(中文——宋体,英文和数字——Times New Roman,正文1.5倍行距,除“一、课程基本信息”之外的表格中文字单倍行距。)